您现在的位置:新疆国学>> 国学论坛>> 大师讲堂>>正文内容
刘余莉教授主讲《群书治要》第二集(上)

    学习圣贤教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使自己的“明德”得以显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目的、学习圣贤教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使自己的“明德”得以显现,自觉觉他都达到圆满的境界,这叫“止于至善”。财富、名利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明明德”都是障碍。
    那真正明了这个道理,这个改过,古人有一句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的重点就在后面两句。圣贤人和我们一般人的区别何在呢?并不是说圣贤人他不犯过失,没有人生来就是圣贤人,都是一点一点修出来的。但是圣贤人与一般人不一样,知道惭愧,他知道羞耻,而且勇于改过。所以《孟子》说“耻”这个字,对于修行人最至关重要,他强调“耻之于人大矣!”
    “耻”这个字为什么对人这么重要呢?在《了凡四训》给我们进行了展开。《了凡四训》上说:“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也。”
    让我们想一想古代的圣贤人,比如说孔老夫子、孟老夫子、释迦牟尼佛,他们和我们同样是人,但是为什么他们能成为百世师表?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人,还愿意向他们学习,一提到他们还非常恭敬。但是我自己确是“一身瓦裂”。这个“瓦裂”就是指的陶制的器皿。但是这个陶制的器皿,比如说陶制的杯子、陶制的碗等等却破碎了,结果怎么样?那就是一文不值。
    “耽染尘情”,过分的放纵于感官的享受、欲望的满足,在五欲六尘中不能把握自己。
    “私行不义”,偷偷的做着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
    “谓人不知”,还以为别人不知道。
    “傲然无愧”,这样一天一天的堕落为禽兽还不知不觉,相反还妄自尊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我们看了这段话就知道了,圣贤人之所以称为圣贤人就是因为他们最初有羞耻心,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了,能够勇于改过。所以在《了凡四训》上也说,“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没有人一生不会犯过失。但是重点在于能够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后不再犯,这才是真改过。圣贤人和一般人不同之处就在于此。
    那么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也不会为以前所犯的种种过失而缠绕在心,放不下,只要能把过失改掉,再不后造,就是真忏悔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放下傲慢之心,为什么?你看古圣先贤他们早都已经成圣成贤,甚至说成佛做祖了,但是我自己还是一身瓦裂、还是一个凡夫俗子。所以你想想和古圣先贤一比,我们还有什么可傲慢的、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所以“耻”这个字,它不仅仅是我们做错了事情感到羞耻,最重要的是,耻于还是凡夫还不是圣贤。
    那么在《礼记》上也告诉我们,“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鹦鹉会学人讲话,很聪明,但是虽然它能够讲话,也不过是一只飞鸟而已;猩猩有的时候智力也很高,虽然有的时候他能够讲话也不离禽兽之身;现在的人不懂得用“礼”节度自己不合适的行为,结果呐,虽然能够讲话,不也堕落的和禽兽之心没有差别,而变成了会讲话的衣冠禽兽了吗?!
    你看什么叫经典?从这里我们就体会了什么叫经典。经典上所说的话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在古代不讲礼义,堕落的离禽兽不远了,那么在今天如果不讲“仁、义、礼、智、信”,不讲“五伦”大道。就是《左传》上所说的“人弃常,则妖兴”。人把做人的“五常”大道都给废弃了、不讲了,那么结果怎么样呢?这个灾妖异变就产生了,不正常的现象就出现了。
    我们打开新闻媒体,每一天所看到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子杀父、兄弟互相争、夫妻同床异梦,这些都是反常的现象,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伦理道德的教化没有羞耻心了。一个人没有羞耻心做什么都无所谓,确实堕落到离禽兽不远了。
    所以孟子强调说,人和禽兽的区别“几希”。“几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小一点点。这一点点,禽兽把它给失掉了,但是人把它保存下来了,这一点点就是人懂得“礼”、人懂得“义”,所以他做错事懂得忏悔、懂得惭愧。所以我们改过,正如《了凡四训》上所讲的,要首先有羞耻心,还要有勇猛心,这样的话才能够把自己的过失给改正过来;当然最重要的,还要深信因果,才有畏惧心不敢去作恶。
领导者修身的第二个内容——“爱民”
    我们今天讲领导者修身的第二个内容,那就是“爱民”。
    在《群书治要•贾子》上有这样一段话:“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而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矣。”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民虽然他的地位很低下,但是你不能对他有所简慢;虽然他不够聪慧,甚至很愚钝,但是你也不能够去欺辱他,从历史上看,自古自今和人民为仇的人迟早会被人民所战胜。所以历代的统治者,特别是那些开明的统治者,对于百姓的态度都是非常的恭敬,对人民百姓都是非常的重视。
    比如在《群书治要•六韬》中,周文王来向姜太公请教:怎么样才能都把国家治理好?姜太公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他对待百姓的态度就如同父母慈爱儿女,就如同是兄长关爱弟弟一样。
那我们知道父母是怎么关爱儿女的呢?在家境贫寒的时候,父母宁愿自己挨饿也要让儿女吃饱,自己宁愿挨冻也要让儿女穿暖,他是这样一种爱儿女的心,一个好的领导者对于人民百姓的态度,就应该是这样一种态度。
    “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看到百姓饥寒交迫,就为他能感觉到哀声;看到百姓劳苦奔波,也为他们发自内心的悲愁,想方设法的帮他们解决困难,这样才是一个正确领导者的态度,这样才能够深得民心,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
    同样在《春秋•左氏传》中也总结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说了这样一句话:“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盛,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把人民视为自己的伤病。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是在想方设法的四处求医,谁要是能把他的病治好,对人家是感恩戴德。那么领导者对于百姓的态度就应该是视为自己的伤病,加以体恤、加以关爱,这才是一个国家的福祉所在。
    而一个国家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把人民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的低贱,不值钱,可以随意的践踏,这也是一个国家灾祸所产生的原因。
    那么我们看了这些论述,可能会觉得和我们一般所理解的传统文化不一样。很多人都说传统文化是愚民政策,实际上说这些话的人都没有真正深入经典,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打开“四书”、“五经”,其实里面很少有几句话是对老百姓的要求,大部分全都是对领导者、统治者的要求,告诉他们怎么样视民如伤、爱民如子。所以说到最高明的管理不要去西方去求,最高明的管理在中国,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效果,那么他说达到的境界是“不忍欺”的管理境界。
    在《史记》上记载,西门豹在治邺县的时候,他做邺县的地方官,他把法律设计的非常的严苛,结果老百姓被吓得战战兢兢没有人敢欺骗他,他达到的是不敢欺的境界。
    郑国的子产,做郑国的宰相,他把法律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设计的很严密、很合理,结果怎么样呢?老百姓想欺骗他都做不到,一想欺骗他马上被发现,所以他达到了不能欺的境界。
    但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的时候,他把“仁、爱、忠、恕”的理念全都落实在管理之中,最后达到的是不忍欺的境界,那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
    那么请问究竟哪一种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呢?而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政府管理又在追求哪一个层次?子贱的一个同学叫巫马七,他非常想知道,子贱治理单父到底有多好,于是他就是趁着夜色去微服私访,结果来到单父看到一个人正在捕鱼,但是很奇怪的事,他捕上很多鱼看了一看又把它们给放回到河里去了,子贱这个同学他就很奇怪,他就走上去问,他说,我看你捕鱼为什么捕上来很多鱼,但是你看了一看又把它们给放回到河里去了呢?结果这个人怎么说?他说,我们的长官子贱提醒我们,不要去捕杀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重视生态保护,所以这个鱼还不到一定尺寸,还是在生长过程中都不允许捕杀,而我刚才所捕上的鱼恰恰是还在生长中的小鱼,所以我又把他们放回到河里去了,巫马七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叹,回来之后向孔子禀告,说子贱治理单父能够达到即使没有人看管,他是在夜色下捕鱼,但是怎么样呢?就如同是有严刑峻法就在身边一样,不知道他是靠什么方法达到了这种境界,孔老夫子说,我听子贱曾经说过,一个人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有至诚恭敬之心,这种影响自自然然就会波及到远方,我想子贱就是把这个方法运用到治理之中,你看这个老人家虽然可能没有见过他们的长官子贱,但是子贱那种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心能够为他所理解和体会,他们长官做的每一个举措、发的每一个命令都是从老百姓的利益着眼的,所以他们也愿意去配合。
    中国古人“垂拱而治,无为而治”理念被日本企业家所采用
    我们中国古人常说“垂拱而治,无为而治”,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那可能是理想,但是这些确确实实是在我们历史上出现过的经验;很多人又说这些经验在古代用于治理国家可能会有效,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这些方法还有用吗?我们看一看松下幸之助为什么能够成为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七十多天拯救了频临破产的日航,并且在一年之后使日本航空公司成为所有航空公司中效益最好的一个?其实很简单,他们都是把这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理念运用到管理之中。
    我们看一看松下幸之助他是怎么做的呢?松下幸之助有一位厂长,一次没有来上班,结果恰恰不巧在这个时候厂里着火了,烧了大片的厂房,也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知道这件事之后,松下幸之助并没有马上兴师问罪追究责任,他马上就去调查原因,这个厂长为什么没有来上班。结果一调查才发现,这厂长的母亲得了重病,而且都已经住进了医院,厂长是一位孝子,于是他就去医院探望母亲了,结果不得已没有来上班,谁知道恰恰这个时候发生了火灾。松下幸之助知道这个原因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马上就买了礼物,然后亲自带着这个礼物来探望这个厂长的母亲;并且安慰这个厂长说,你的母亲已经得了重病,而且都已经住院,但是这件事我却没有关心到,这件事我也有责任,你现在就全心全力的把你的母亲照顾好,这件事等你母亲出院后再说,你不必担心。结果这个厂长的母亲康复了,他又回到了企业,松下幸之助并没有给他严重的责罚,并没有像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要从严惩处。他知道这个厂长平时都是负责尽职,这一次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是因为对他恩德大的人住进了医院,他去照顾母亲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怎么样?他只是给他调离了工作,但是仍然委以重任。
    诸位朋友,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设我们自己是这一位厂长,我们的领导者以这样一个关爱的心、期望的心、信任的心来对待我们,那请问我们会以什么样的心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呢?我想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竭尽全力、竭忠尽智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让领导放心,这就叫“君仁臣忠”,这也是中国式管理的精髓所在。
    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不要盲目地去跟二百年历史的国家学管理。
    在改革开放之后,面对西方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很多人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了信心,结果怎么样?结果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要去向一个二百年历史的国家去学管理,有一批企业家要去美国学企业管理。他们坐了飞机,万里迢迢地飞到了美国,来到了通用公司,结果通用公司的人说,他说我们这套管理全都是从日本丰田公司那里学来的,你们不如直接到日本去学,学得更加彻底。结果这群企业家又坐了飞机万里迢迢从美国飞到了日本。但是他们下了飞机来到了丰田公司的大门口,还没有入门的时候,就看到门口赫然写着几个大字,这几个字他们还都认得,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战之后在日本,凡是稍有成就的企业家可以说无不是熟读《论语》,像稻盛和夫他也就是把《孟子》上的一句话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所以他能够在短短的时间之中拯救了频临破产的日航。
    《孟子》上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告诉我们,人民百姓是最重要的,社稷是其次的,最后领导者是最轻的。对一个企业而言,“民为贵”,谁最重要,当然是员工最重要。所以企业有了收益时候,首先想到的回馈员工;然后社稷次之,再用于企业的扩大生产;最后才想到领导自己。那我们想一想这样一种管理理念,怎么会不让员工感恩戴德、全力以赴?!
    人民百姓对领导者的态度取决于领导者对人民百姓的态度
    所以,在《孟子》上说了这样一句话:“君之使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个“君”就是领导,”“臣”就是被领导。领导者把被领导当成是手足一样加以关爱,那你发现被领导者怎么回馈你的呢?被领导者会加倍的回馈,把领导者视为自己的心肝宝贝。
    相反“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就像我们现在一些企业老板,他把员工雇佣来了,说我已经给你们工资了,你们给我出力就好了。把他们当牛来使唤,甚至呼来唤去,也不尊重他们的人格,结果怎么样呢?结果这个员工在下班之后,在超市里遇到了老板,都是一低头装没看见,就过去了,就像看到了一般的国人、一般的陌生人一样,没有太多的亲密。
    那更有甚者,“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有一些老板把员工雇佣来了,就是要榨干他的最后一滴血汗,他的生命安全都没有保证,吃的、住的都不好,结果这个员工说起老板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我们那个老板简直就是个吸血鬼,甚至连吸血鬼都不如,说起来像仇敌一样加以痛恨。
    从这一句话中我们看到了,被领导者——人民、百姓,之所以对领导者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态度,那就是因为领导者对人民百姓的态度所决定的。
    明白这一个道理之后,我们就知道了: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同时具备三个职能,那就是古人所说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不仅仅要当他的领导,管理他、率领他,还要像父母亲人一样去关心他。除此之外还不够,如果你仅仅做到了这两点,你没有教导他,他可能没有知恩报恩的心,认为一切都理所应当,所以你还要教导他做人的道理。
    当然,“作之师”最重要的是“为人师表,正己化人”。
    在中国很多的企业家,他们把这种管理模式来运用到企业中,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说在北京有一个做软件的公司,他们在以前没有学习《弟子规》、没有接触传统文化之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和睦,互相猜忌、互相拆台,结果怎么样呢?这个办公室的氛围就不是很和谐,养花都养不活。后来,他们学了《弟子规》之后,心态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了,这个花也长得特别的茂盛。在一年年末的时候,老板都给每一个人发奖金,结果有一位中层领导拿到了自己的奖金就不满意了,他就去找他的老板,他说什么呢?他说:“老板啊,你今年给我的奖金,大大的超出了我的预料,是不是给我给得太多了,能不能把更多的钱留下来,用于弘扬传统文化,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那你看,这种情况就和西方企业所出现的问题截然不同。
    西方的企业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对老板不满意,是嫌自己薪水少、假日少、待遇不够。比如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个老板资金紧张,拿不出工资,那么西方人都讲人权:你拿不出工资,对不起!侵犯了我的人权。怎么样呢?他就去罢工、甚至示威、游行,结果这个不理性的举动,使企业雪上加霜。很多西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就纷纷倒闭了。
    但是大家知道韩国的员工是怎么做的呢?韩国的员工不仅没有去示威、游行、罢工,反而把平时的积蓄、平时的存款,都拿了出来交给了老板。说:“老板,这几十年来,我们之所以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都得益于你对我们的关爱。现在企业遇到了瓶颈,我们愿意和你同舟共济,共度难关。这些钱你先拿去用。因为一旦企业破产了,我们几千员工的家计就没有着落了。等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之后再说。”
中国人不讲人权非落后西方,因有更先进的文化把人权保护得很好
    那我们现代的中国人看到韩国员工这样感人的一幕,是不是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啊?
    熟悉的那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是我们丢失的传统文化。比如说我们看即使是民国时候的电视剧,这个主人家道衰落了,这个仆人还愿意跟着主人,不离不弃。不是因为他不能再支付自己工资了就毅然的离他而去,这个是恩义、情义、道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觉得很熟悉。
    但是我们为什么又觉得很陌生呢?因为在经历了“五•四运动”、“十年文革”,对传统文化的过渡批判,使我们丧失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心,盲目的崇洋媚外,所以如果现在我们的企业资金遇到了困难,员工会怎么做呢?很可能也像西方的员工那样,做出罢工、示威、游行的举动。
    你看,中国在历史上,几千年没有提出过人权的概念。现在很多西方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说:你看中国人不讲人权。中国人为什么不讲人权?不讲人权不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而是因为没有必要讲人权。你看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企业,员工她不满意的是老板给自己的工资太多了,老板对员工起到了君、亲、师的作用,员工对老板感恩戴德还来不及,还需要拿着人权去和老板讨价还价吗?所以中国人不讲人权不是落后于西方,而是因为他有更先进的东西把人权保护得很好,所以人们不必要拿着人权去和统治者去讨价还价,那么这个是中国文化的特色。
    中国知名学者不恭敬称呼孔老夫子的名字引起韩国听众退席表示抗议
    我们中国人常有一句话,叫“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因为韩国的读书人他对儒家文化,对孔老夫子有恭敬心,所以这样感人的举动出现在韩国。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对孔老夫子没有恭敬心,结果盲目的向西方学习,最后导致了西方文化中的弊端在我们社会也全都显现了。
    那么韩国的读书人,他们对孔老夫子的尊重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有一位中国的知名学者应邀到韩国去讲座,结果他在讲座的过程中,一不留神、习惯性的用了一个很不恭敬的称呼孔老夫子的名字,结果怎么样呢?下面的听众,就是所有的韩国人全体起立退席表示抗议。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从小沐浴在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熏陶之中,孔老夫子在他们的心目中那就是圣人,经果你这么不恭敬的称呼圣人,说明你的学问、道德也好不到哪去。觉得你讲的东西也不值得一听,所以他们全体起立退席不再听了。但是我们看到,在中国的讲堂上,还经常能够听到这样不恭敬的称呼孔子的名字。
    当然,我们看到在十八大之后,因为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非常的赞叹,在历次重要讲话之中,都无一例外地谈到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对孔老夫子的尊敬,也会一天一天的恢复。
    “仁爱之心”的根本是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
    那么很多人看到现在的领导者对于老百姓根本就没有“仁爱之心”,对老百姓是漠不关心,对老百姓的苦难也是熟视无睹、麻木不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在根本上着眼。在《论语》孔老夫子弟子由子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人都重视根本,这个根本树立了,这个“道”才能生长出来。
    而“仁爱之心”根本在哪里呢?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假如一个领导者,对父母的苦痛都熟视无睹,不放在心上,对于陌生人、对于人民百姓的痛苦又怎么可能有想方设法去帮助的心呢?所以“孝悌之心”是“仁爱之心”的根本,教育应该从教“孝”开始。那么在“净业三福”之中的第一福,也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孝道确实是儒、释、道三家的根本。
    在《孝经》上,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亲,去爱别的人,这个是和德行相悖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去尊敬其他人,这也是和理的要求相悖离的。为什么是相悖离的呢?比如说我们逢年过节,大家都会想到去送礼。请问我们对谁的礼物会费尽苦心、绞尽脑汁,生怕别人不满意、不高兴呢?我们对给领导的礼物、给生意合作伙伴的礼物最用心,因为他们关系到我们的提升、关系到我们能不能赚到钱,是和我们利益相关的人。那我们是以什么样的心在和人相处呢?是以利害之心。所以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一生有一个重要的处事原则没有树立,那就是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而这种处事原则没有树立,他不会什么原则都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功利心,为人处事的原则,这个人对我有利,我就会全力以赴,这个人由利变成害了,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
    那么父母的恩德可以说是无量无边。在一个幻灯片题目叫《母亲》之中,就这样写道:
    妈妈
    虽然孩子已经成年
    但是我依然能够感受到
    您哺育我时
    那乳汁里饱含着的温暖
    当我毕业的喜讯
    充满着您的骄傲笑脸
    您知道您期盼的世界
    已经开始将五彩渲染
    母爱无边
    在生命中承袭绵绵
    无穷的力量支撑着不朽的关怀
    让爱走向生生不息的永远
    妈妈
    虽然鱼白早现天边
    我的耳旁依然回想着
    在雷鸣的轰想中
    您深夜轻轻的脚步点点
    好想为您递上一支拐杖
    支撑起您
    曾经硬朗似铁的腰杆
    所有的豪情岁月
    航行在您承诺的永远
    好像摘一朵鲜花
    插在您白发苍苍的鬓边
    在满是岁月的沟壑里
    为您种下永远的春天
    您依旧温柔的声音
    哪怕是喋喋不休的叮嘱
    也是在我神情未定的时候
    延续着千年不绝的训言
    当我很久没有听到
    您的唠叨
    偶尔有一天我发现
    我在重复您的教诲
    我才知道
    我在将爱的信息承传
    好想为您点上一盏明灯
    照亮您曾经秋水的眼帘
    让所有记忆的诗集
    在您的眼眸里
    历历再现
    看了这一个幻灯片,让我们也回想起自己的母亲。平时和母亲相处在一起的时候,母亲确实非常的唠叨,说你这也做得不对,那做得不好;这不足,那不够,所以让自己非常的没有信心,当然也非常的反感。但是,当我们用心的去体会母亲的心的时候,才明白,其实母亲希望你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因为母亲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所以才“爱之深,责之切”。
    在另一个幻灯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母亲的八大谎言,感人肺腑。
    一、儿时家里很穷,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们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
    二、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给孩子们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
    三、有个冬天,孩子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弓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母亲,快睡了吧,明早你还得上班呐!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
    四、高考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让孩子喝了。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让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
    五、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苦不堪言。然而母亲多年了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
 六、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常常寄钱回家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又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
    七、孩子长大了,有了一份好工作,孩子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
    八、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医院,孩子千里迢迢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孩子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痛!
    我们看到母亲这一生的八大谎言,感觉到特别熟悉,因为我们的父母经常说,而且说得特别像真的,没有爱心、心不够清净的儿女,却信以为真。比如说:父母难道真的不愿意和儿女住到一起吗?请问哪一个老人不愿意和儿女共享天伦之乐呢?但是,父母来到儿女家里住上几天,就告诉他(她)这不对、那不好,最后他(她)觉得在这儿住得被人家嫌弃,碍手碍脚的,所以他(她)确实觉得不习惯了,那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啊。所以,父母他(她)最不愿意的是给儿女增加负担、添最多的麻烦,自己虽然生活很艰难,如果能够不麻烦儿女,他(她)这个困难都能够自己去解决,生怕让忙碌的儿女耽误时间。
    你看,父母打过来电话,父母关爱儿女的心,就会问寒问暖,但是做儿女的却不能体会父母的用心,觉得很不耐烦:一拿起电话就没完没了,你不知道我很忙吗!因为时时都考虑到自己,没有考虑到对方的需要,没有看到父母真正的需要。
    所以有人说,我们现在的人都过着一种“忙”、“盲”、“茫”的人生。
    第一“忙”,是竖“心”旁,加一个“亡”字。看到这个字就告诉我们什么叫“忙”?就是我们的心被五欲六尘、财色名利给蒙蔽了,不敏锐了,不觉悟了,看不到父母亲人的需要了。
    第二个就是盲人的“盲”,看不见了。比如说在母亲节的时候,有很多记者去采访很多有成就的企业家,说:你认为最好的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是什么?结果他们就夸夸其谈:我要挣很多钱,要买大房子、大车子,让父母住上舒适的房子、坐上豪华的轿车。结果这些记者去采访他们的母亲:你认为儿女孝敬你最好的方式是什么?结果这些母亲几乎无一例外地说:哎!我也不希望住什么大房子、坐什么豪华轿车,我只希望我的儿女有时间多回家看看,陪我聊聊天、唠唠家常就够了。
    因为我们过份的忙碌,看不到父母亲人的需要,最后虽然赚了很多钱,事业很成功,但是换来的是家人的怨声载道,还有不理解;甚至人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最后就“芒然”了。说我这样努力不就是为了这个家吗?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为什么没有幸福可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经常把脚步停下来,多去关心父母家人的需要,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留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弥补。
    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就会以利害之心与人相处,结果怎么样?
    “以利交者,利尽则交疏”,以利益来交往,如果利益没有了,那么交情就自然疏远了。
    “以势交者,势倾则交断”,彼此是以权势来交往,结果权势倾覆了,不再是领导了,这个交情就决裂了。
    “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男的喜欢女的美色,女的喜欢男的英俊,结果有一天自己衰老了、年华不再了,这个爱也就终止了。
    “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我们彼此是以情义、恩义、道义来交往的,这个天长地久的情义才能够保存。
    那么这句话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古人说,“诸事不顺,因不孝”。许多人会说:我做事顺不顺利怎么会和我孝不孝敬父母有关系呢?从这里我们知道了,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以利害与人交往,结果怎么样?同生相气同声相求。我们所结交的朋友,我们所感召的领导、下属,也都是以利害之心和我们来交往的,那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怎么会一帆风顺呢!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友情链接

  • 还没有任何内容!